男女話題::鄧惠文:老公最在意的3種幸福|親子天下

鄧惠文:老公最在意的3種幸福|親子天下

鄧惠文:老公最在意的3種幸福

 

有人告訴我,臉書上只要有我發表的夫妻關係文章,下面討論串一定有很多太太直接tag先生的名字,意義就是要先生好好看一看、學一學,雖然不知道老公有沒有真的來看,這也是非常有趣的現象。我承認的確聽到比較多來自女性的分享,但是關於伴侶互動的分析,我會要求自己做到不偏頗、兩性角色互換都要講得通。現在我整理婚姻諮商時男性最在意的三個觀點,如果男性讀者看了有道理,也歡迎tag你們的太太。

 

觀點一:信任尊重之於男性,等於疼愛之於女性

男性最多的共同說法是:女性為什麼在婚姻中有大幅的被害意識,老是覺得自己吃虧、男人一定會忘恩負義,然後往這個方向一直檢查我們,讓我們覺得不被信任。有些太太會過度的不信任、管控太多,甚至被害妄想、多疑。

當男人被信任,會激發出一種「我必須、當然、一定會好好照顧你,跟你相處」的意念。如果女性期待男性的疼愛,就要想想男性也同樣非常期待你的信任跟尊重。有些太太又說:「我完全信任老公、完全不監控他,但是最後他背叛我,跟別人生小孩啊!」這裡的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,不是「無論你怎麼忽略我,我都會在你身邊」。有些太太覺得對方絕對不會跑掉,但是老公已經表達某些東西想要改變,太太卻一意孤行、忽略對方,覺得自己還是當年被追的小女孩,撒嬌耍賴、跋扈任性。

 

觀點二:愛是讀我的訊號、給我回應

有些太太一直照著自己的想像為對方付出,但是完全不接收對方的訊號。

比如某個太太說:「我每天早上起來就做早餐、準備中午便當,你為什麼還不滿意呢?」先生說:「我娶你之前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,我吃得好煩。」這種狀況下,男人會發出一種怒吼:「我是要追你一輩子嗎?為什麼你一輩子都是女王?」然而當他們發出怒吼,女生還會很委屈,但是妳的付出究竟對對方有沒有幫助、有沒有意義?

 

觀點三:希望我愛的女人都能和平相處

許多男性不懂:「為什麼太太要那麼排斥我媽、我的家人、我的朋友,好像要斬斷我跟世界的連結,把我關到孤島上?」感謝我一個男性朋友願意分享他最近的故事,他跟論及婚嫁的女友分手,因為女友不願意跟婆婆住在一起。朋友說對方完全沒有讓步空間,我很沒同理心的提醒他,現在很多女生不認為她們需要跟婆婆住,除非你們可以跳脫「應該跟不應該」來談,否則很難有結果。

男人非常非常希望他愛的女人,尤其是婆媳能夠和諧相處,現在也愈來愈少男性會認同傳統的「男人為大,女人就是給我聽話」。但是當女人對於婆媳相處怕到反彈的時候,男人無計可施,變得很焦慮,就會拿傳統出來壓你。有對個案夫妻也因為要不要搬離婆家吵架,找我諮商。我發現先生在討論這件事情時,經常口出惡言,「你認命吧,這就是查某人的命!」連我也聽得很不舒服,直接挑戰他,「你若是這樣想,何必每週帶老婆來諮商,就照你的方式做啊。其實,你不想用強硬的方式壓老婆,所以你想透過諮商,找出兩個人都能滿意的做法,不是嗎?」當自己遇到這種難題,會很期望對方有這種想法,「我真的很愛你,所以你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我一樣頭大。」那麼兩人能不能一起消化責任,想辦法安頓媽媽、又兼顧兩人感情。

我在《學習。在一起的幸福》也提到,有些女性很愛分享(或說炫耀)感人的求婚範例:獨一無二的禮物、101大樓的跑馬燈、九百九十九朵玫瑰、包下電影院或餐廳、到迪士尼樂園打扮成米老鼠單膝下跪……我想像「若是金城武在大熱天穿米老鼠裝下跪」,反而覺得心痛無比。這種戲碼求婚時玩過就算了,若生活中女性一直需要這種「誠意」跟「價值」的證明,兩人關係容易積怨。

愛應該是「我的訊號被你仔細讀取,而且你針對我的訊號給了回饋。」愛不一定可以述說,但是若能這麼做,會讓對方覺得是愛,兩性都適用喔。

 

(採訪整理∣李宜蓁;錄音整理∣林秋彣)

 

延伸閱讀:

» 成熟男人必備的 3 種能力

» 10秘訣,與另一半重新談戀愛

» 搶救無性婚姻:8個祕訣,乾柴生烈火

 

 【本文摘自《親子天下雜誌》52期,更多精采內容請上《親子天下》官網《親子天下》粉絲團。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!】

分享

相關推薦

作業帶二維碼,課室滑梯直接滑去操場,帶USB插口的桌子...這些學校的創意簡直贊爆。感覺我上了一所假學校!

話說,很多學校由於沉重的學習壓力,學習氛圍都很壓抑,在這些學校里上課,很多學生都感覺不到快樂...   然而,同時也有另外一些學校 ,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輕鬆的求學環境,一直在用創意設計改變着原本的嚴肅的學校...   一幫歪果網友最近就把自己學校做過的一些創意爆表的設計po了上...

「我沒事」的意思是:你趕快來陪我!快學王介安獨創的「GAS口語魅力溝通術」...原來兩性的關係裡,會說話並不是重點!

情感(夫妻、情人)關係處理不好,是許多人「生活不快樂」的主要原因,比例高達75.6%。 兩性相處之所以不容易,因為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、不同教育、不同環境,價值觀自然不同,越親近的關係,雙方對細微感受的要求會越來越多,一句話語的表達、一個嘴角的弧度、一個眼神的呈現…都可能讓對方不舒服。...